理论专家

易学的目的:是实现和谐社会,诚信中国-访易学大师潘康顺

字号+ 作者:覃鹏芳 来源:覃鹏芳 2019-04-18 我要评论

易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和谐社会”,而现在的很多所谓的大师连哲学的和易学的基本思想都不懂而到处去充大师,这篇文章把易学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或许能探索出易学的真谛。

        编者语:《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占筮书,同时也是一部远古先民哲学著作,《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都与《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它通过观察天地万物,体认事物及其发展趋势,判定人事的吉凶祸福,从而举止动静及进退取舍。而现代所称“风水”,广义上有人称为易经,而有些人则认为是易经里的一个部分。曾仕强说:“每个研究《易经》的人,都好像进入北京城一样,从哪个方向都是进入,但是都不是全面的。”本文作者从采访易学大师潘光训入手,着重了解风水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并从风水理论中感悟《易经》提倡的和谐与诚信。

工作中的
康顺
结缘潘光训大师
        潘光训,字康顺,作者与他结缘是在 1993 年,当年潘光训先生才 25 岁,作者也刚刚大学毕业,由于对中国哲学的喜爱,常向潘光训先生请教易学,从此结成了好友,潘光训先生对博大精深的易经着迷极深,在与其经常接触的四年时间里,除了工作,他易经从不离身。
        2011 年故友结缘重逢,潘光训先生已从二十年前的易学爱好者变成了一代易学大师(我们以下称他为大师),复杂难懂的易经理论从他口中述来变得通俗易懂。潘光训大师介绍,在这十几年中,他游历了世界各地的名山大川,访问了各地的易学大师、宗教名宿,把繁博的易经演变出一套简单实用的风水理论。1997 年到 2003 年用了六年时间不断深入研究易学,2003 年到 2006 年受聘到香港做了三年交流学者,2006 年到 2011 年在越南、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澳门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做了五年的风水大师,多年来融合了各国、各地、各家学派的易学精华,2011 年回到广东,准备与有缘有识之士创办广东省易学研究会,弘扬与推广易学研究成果与风水文化。
潘光训大师对《周易》的理解
        潘光训大师对易经的理解很简单,他认为:“《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亦称《易经》,简称《易》,《周易》的内容主要包括《经》和《传》两部分。因周有周密、周遍、周流等意,被相传为周人所作。《周易》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汉代儒家将《周易》、《易传》合并,后称《易经》。《周易》中相对《传》而言的经文部分,传统认为是流传至今最古老的一部占筮书,其朴索辩证的观点,表现为承认事物存在对立面;事物发展变化呈循环往复的规律。同时承认事物的互相转化,认为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会转向其反面,后‘物极必反’就是这个意思。”

工作中的康顺
        同时也认为:“《周易》是一部论变化的奇书。它的变法序列是用形象表达出来的。这些看似神奇的形象不是凭心灵的任意创造、而是由它物化基础及其实践这个认识环节。受远近诸事物变化的启迪而揣度天地万物变化的奥秘,并把其效法成形象,以透析其本质和规律,达到把握万物基本运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是作卦画的初衷”。“臆造的形象就不可能反映实在的本质,拼凑的形象更会出现无法弥合的代沟,难以体现出客观的逻辑。然而,《周易》用形象刻画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尽管有它物化的基础和模式,但并不是原原本本地复写或依葫芦画瓢,而是用间接、科学、抽象的形式来表达。”
        按潘光训大师的理解,《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是易经的核心理论。一直来人们对《易经》的性质认识不一,有认为是卜筮书、哲学书和历史书。对其书名也理解不一。“周”有周代、周地、周遍、周环等不同解释。“易”有变易、易简、不易、交易、对易等不同解释。
        关于《周易》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向有争议。潘光训大师认为,这种争议是有益的,无论对错,也起到百家争鸣的作用,说明《周易》对后人的影响。有人认为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作卦爻辞,孔子作传解经。目前只有金景芳先生坚持认为《易传》乃孔子所作。但长沙马王堆墓穴中发现的“帛书”中已有不少记载证明,《易传》作者基本不是孔子。其实研究表明《周易》是一部集体性著作,其体系内容本身不成于一时一地一人之手。按照潘光训大师的思路,凡是进行易经的研究和解释的著作,统统都应归为易学学说里的一部分。
        《周易》研究流派纷呈。各派互相否定,也互相吸收,取长补短。目前基本分成两大流派:一派是儒家,一派是道家。儒家重乾卦,重阳刚。讲“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强调修身以有用于社会。道家则重坤卦,重阴柔。讲“大道若水,弱能胜强。”强调精神自由,以无为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境界。潘光训大师希望,自己能独成一派。
        潘光训大师告诉我们,目前我国的易学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无重大进展,理论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乱,实际应用容易趋向神秘主义。蒙蔽了易学的真正价值。很多人把《易经》简单地用来算命和看风水,这应该引起易学研究者的注意。同时由于很难读到或读懂《周易》的原著,后人所读《易经》基本都是经过后人加工、翻译、解读而成(特别是现代版)。在译者都无法领悟《周易》真谛的前提下,后来者对加工过的《周易》的理解有偏差已不可避免。一百个人有一百个《易经》理论,有一百个不同的理解。万物本来是客观存在的,但如果对《周易》的真谛理解越来越远,就越无法推算出万物的规律。所以在《易》的应用中,应以客观的辩证唯物主义出发,遵从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切勿加入太多个人的唯心史观。否则,我们得到的结论就会与客观现实相差越远。

出席讲学的康顺
 潘光训大师的易经与风水的并合理论
        潘光训大师介绍,风水的叫法,其实最初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古代称堪舆术。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早期的风水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座向、建设等方法及原则。就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微观物质(空气、水和土)和宏观环境(天地)的学说。风水流派很多,但基本都都遵循天地人合一原则;阴阳平衡原则;五行相生相克原则等三大原则。现在比较流行的风水理论的核心是全面考察,综合分析、统筹兼顾,核心内容主要包括:观天、辨质、察形、乘气、方位、定位、择时、施工、循礼、积德。风水学是包括宇宙星体学、天文学、天体运行方位学、地球物理学、地磁方位学,水文学、地质地貌学、环境景观学、自然生态建筑学、社会伦理学、美学、人体信息学、气象学、空间选择学、时间选择学、民俗学、做人哲学、玄学、预测学、阴阳学、五行学、形气学、理气学、日课学等等一门庞大的综合类学科。
        潘光训大师说:“在易经与风水理论中,最讲究的是阴阳结合,讲究八卦中的相生相克,由此得出万物均有不同的特性,每个人的出生不同,所居住的地理位置不一样,都会产生不同的经历,和取得不同的成就” 。“易经和风水的真谛是通过观察天地万物,体认事物及其发展趋势,判定人事的吉凶祸福,从而举止动静及进退取舍”。 潘光训大师介绍:“其实在理论界对易经与风水学说都有不同的看法与认知。有学者认为,风水只是易经里的一种,只是易经理论中的一个小分支,因为易经包括了很多哲理,包括天文、地理、军事、政治、人生等;而风水仅局限于对阳宅阴宅布局的选择,命理的推算,历法及时辰吉凶等方面内容。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易经和风水不应分开而论,应把易经和风水看成是一个整体,易经是学名,风水是俗名,一般来说书面提的应以易经出现,而民间一提到易经其实就是风水,说到风水就是易经。而在潘光训大师看来,易经与风水,其实应是各自独立,而又不可分开的两门学问,易经中包含风水,而风水中又包含易经,两门学说互相交叉,根本无法分开哪些理论是易经,哪些理论是风水。潘光训大师说:“与其把易经与风水区分出来,倒不如把他们合二为一,统称《易学》或《易经风水学》。”
《易经风水学》在现在生活中的应用
        潘光训大师指出,“古代的风水单指堪舆术,而现代的风水理论却把易经与各种学科的精华融合在一起。《易经风水学》与历法学、面相学、心理学、命理学、色彩学和军事科学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易经风水学》在历法学中的应用
        历法是用年、月、日等时间单位计算时间的方法。主要分为阳历、阴历和阴阳历三种。所谓历法,简单说就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而易经风水大师根据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出生年月日、地理位置和历法变化可以推算出时辰的吉凶,因此推算出是否适宜动士、进宅、出行、访友、婚嫁、祭祀、入学的时辰等。
《易经风水学》在命理学中的应用
        命理学”是对人生命运规律的探索,以人的各式各样的数字(出生年月日、姓名笔划等等)来推测人的性格与命运并占卜推测未来会发生的事情。古今中外都有相关方面的理论,周易系列对这方面探索最深,还有八字命理、紫微斗数和占星术等。《易经风水学》也注重命理的推算,在实践中,无论是择日还是堪舆,均首先从个人的生辰和八字入手,才能得出某项活动的准确结论,达到目的。
《易经风水学》在面相学中的应用
        “面相学”,就是一种透过观看一个人面部特征、行为举止等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和健康,从而推测出一个人和命运。现在面相学融合西方的解剖学,最基本分为三质,心性质、筋骨质、营养质,从肤色五官高矮胖瘦皆可从这三质来论,三质定位后再依据流年细论,并搭配五官。也就是说“相由心生”,从一个人的面相可以观察出一个人的个性、心思与为人善恶。在《易经风水学》应用于面相学时,我们平时所说的观言察色,通过对这个人的面相观察,再结合
他的生辰和八字,得知这个人的目前处境和未来可能遇到什么问题,从而寻求解决之道。
《易经风水学》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是是研究人类行为、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包括对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研究。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和人际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如家庭、教育、健康等发生关联。易经风水学大师帮人看相时,除了依据个人生辰八字、结合面相特征外,更重要的是把心理学知识融合进去,静观其心理变化和举止动态,以此掌握对方的内心真实想法,然后“对症下药”,事半功倍。
易经风水学》在色彩学中的应用
        “色彩学”是研究色彩产生、接受及其应用规律的科学。因形、色为物象与美术形象的两大要素,故色彩学为美术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课题。它以光学为基础,并涉及心理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美学与艺术理论等学科。《易经风水学》在日常应用研究中,教人如何逢凶化吉,在综合历法学、面相学、命理学、心理学等学问后,根据个人的面相特征和精神状况,运用色彩学的理论(主要是性格色彩学和色彩心理学)指导其合理搭配,以求对象达到心理和形象效果最大理想化。潘光训大师说“比如在一张方型脸上,配上一幅半圆或全圆眼镜,可以把脸上的方型轮廓圆型化;在一张很白的脸上,配一幅深色或黑色镜框的眼镜,让个人皮肤显得更加突出;根据一个人的性格,选择不同颜色的衣服进行搭配,把个人个性表露无遗。”
《易经风水学》在军事科学中的应用
        “军事科学”是研究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的准备与实施的综合性科学,又称军事学。战争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人们在战争实践中,为了指导战争,不断总结战争实践经验,探索战争的客观规律,寻求克敌制胜的手段和方法,从而促进了军事学的形成与发展。在中国,《孙子兵法》是一门专门研究军事的著作,而《孙子兵法》很多理论与思想均出自《易经》,《易经》主张巧用天时地利。在地利上,《易经》有四点认识:一是作战地域要广阔,正如《坤卦》所言“直、方、大,不习,无不利”。二是驻扎地要选择在平坦且靠近水边之处,正如《渐卦》所“鸿于磐,饮食衎衎。吉”、“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三是战场要选择在丘陵或高山区域。那么,迷路或迷失方向该怎么办呢?《易经》指出两个办法:第一,是按原路返回,“复自道,何其咎”。第二,是找向导,“牵复,吉”。在天时上,《易经》则有三点认识:一是要巧用乌云密布而未下雨之时出兵作战,“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二是大雨过后不宜出兵作战, “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三是作战时间常选择在正午时分。“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丰其蔀,日中见斗”、“丰其沛,日中见沫”等等。在军事理论中,更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在古代战争中更显突出,东晋时期“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现代战争中的从游击战、地道战,到风雪大别山,二万五千里长征,国外的莫斯科战役、二战中的诺曼底登陆等战役,无不与天时、地理有关。
       潘光训大师说:“易经风水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当中,随着生活日益提高,人们都喜欢购买一些贵重的珠宝首饰佩戴或摆设。但很多人根本无法知道自己的脸型与性格应佩戴什么样的珠宝更为合适,家里或办公室里更不知道把买回来的摆件摆在什么位置,与当地的地理位置合适?大到楼盘座向,动土、竣工、开盘,房子装修,均要请易学风水大师运筹一番,以求风调雨顺,家庭和睦……”
“坐北向南”理论的应用
       按照潘光训大师思想,“坐北向南”理论贯穿中国风水建筑,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自古以来,中国的危害都是来自北方,故有防北的心理阴影,靠武力夺取政权的英雄都是面南称帝——坐北向南。坐北向南理论的应用主要显示在建筑物上,无论从古代的皇宫,到寺庙道观,再到普通百姓建房,基本以坐北向南为主。这理论的产生,主要是古代把南视为至尊,而把北象征为失败、臣服。帝王的座位都是座北朝南,当上皇帝称“南面称尊”;打了败仗、臣服他人者“北面称臣”。正因为正南这个方向如此尊荣,所以一般老百姓盖房子,谁也不敢取子午线的正南方向,都是偏东或偏西一些,以免犯忌讳而获罪。根据考古发现,以偏东南方向的房子最多。
       其实中国房子以坐北朝南,除了南面位尊之外,还是主要因为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古代的寺院和道观均建在深山密林之中,往往背靠山面水,被称 “风水宝地”。而这确实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背(北)靠青山,冬可挡住凛冽的寒风,夏可迎清凉的南风,不但建筑物屹立不倒,居者健康长寿。
       坐北面南的房子不仅是为了采光,还为了避北风。中国处于地球北半球、欧亚大陆东部,冬天有西伯利亚的寒流,夏天有太平洋的凉风,一年四季风向变换不定。但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归线(北纬)以北,一年四季的阳光都由南方射入,朝南的房屋便于采取阳光。阳光充足的房子,既利于取暧,又可以用阳光来杀菌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座北向南的房屋最大的好处一是采光好,二是利于通风。
坐北向南理论的延伸
       在南尊北卑思想的影响之下,古人还“以东为首,以西为次”。皇后和妃子们的住处分为东宫、西宫,而以东宫为大为正,西宫为次为从;供奉祖宗牌位的太庙,要建在皇宫的东侧。现代汉语中的“东家”、“房东”等也由此而来,请客叫“做东”,东道主也包含这个意思。除了东西南北之外,左右也有尊卑高低之分。古代皇帝面南背北而座,其左侧是东方,“左”也随着高贵起来,“左祖右庙”、“文左武右”、“男左女右”的观念随之建立起来。
       潘光训大师说:“有趣的是戴戒指也有‘男戴左女戴右’之分。就连我们现在开车,方向盘都是放在左侧,驾驶员都是坐在左边,副驾驶在右方。在开车时慢车走右道,左边为超车道……这在西方则刚好相反,方向盘是在车的右边,驾驶员也坐右边,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很深的香港、台湾、新加坡这些国家与大陆的方位恰好相反。这并不是说这些地方与中国的东方文化易经文化的差异,而主要是他们一直处在殖民地的环境之下,祖先文化无法施展……”。潘光训大师很有信心地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易经风水学》文化会得到不断深入和发扬,走向世界。
《易经风水学》与交通对接
       在潘光训大师看来,“易学”的“易”可以理解为“容易、便捷”的意思,《易》就是一门把复杂的事情如何变成容易与便捷的东西,拿来给人类直接使用的学问,这一解释在现代应用中最为合适。其实我们常说“想致富,先修路”、“路通,财通”也就是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正处于发展期,许多乡镇都没有开通公路,交通极不方便,本地原有资源无法运出去,外面的商品也无法流通进来,导致与外界隔绝,经济无法发展。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交通不断改造,让通路的地方经济突飞猛进。按交通运输能力来说,先轮船,后火车,最后才是汽车,而飞机作为快速运输工具,则是三大物流的辅助。

       我们再纵观古往,大凡交通方便的地方都成了商都,如果陆路不通,凡是有水路码头的地方都是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方,多数成了城市。凡有大城市的地方,必有码头,靠海边从北到南的大城市有比如大连、天津、上海、苏州、杭州、福州、泉州、莆田、泉州、厦门、汕头、深圳、广州、珠海、湛江、北海等城市,内河城市就数不胜数。
       革开放后,沿海城市发展迅速,与没有海上运输的城市拉开了距离。再比如香港、台湾、新加坡、澳门、迪拜等国家地区,他们的发达无不与有便捷的海路交通有关。
       海路发达的地方经济也最发达,而有火车的城市同样比只通汽车的城市发达,从我国的省会分布来看,省会基本都通火车(但未必通大轮船),省会的经济肯定要比不通火车的城市发达,通火车的非省会城市相对也比不通火车只通汽车的城市发达,通飞机则根据城市的发达程度布局安排。
       既然路是如此重要,哪么路在易学风水中又是如何理解的呢?潘大师说:“既然是以“容易与便捷”出发,“坐北朝南”的理论在这里起不了太大作用,人们在无法满足“坐北朝南”的前提下,宁舍其取而更加实用的“便捷”。
       我们不难发现,所有与靠近路的家居布局,均是以面向大路为主,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容易进出,同时门对大路,也容易发现从大路的来人,这是“防北”治安理论的一种应用。我们很难看到路在建筑背后的,就算有也极少数,又或者受到地理的限制。因路在背后,破坏了易经风水中“背山面水”的理论,即“背无靠山,居而不定”。”
       在“背山面水”的理论影响下,“背无靠山,也绝不靠水”。山厚重而有力,水却柔软无力,如果靠水则底气不足,这不利于居住。同时,一般的建筑物都选择面向有水的地方,这或许是迷信,但据观察,潘光训大师说,面向水是有利的:一利于通风,风和水连在一起也代表吉祥,“风生水起”的成语最能表达这种意思;二水是无情物,水塘因雨天易满,溪水、河水会因山洪暴雨而暴涨,海水因朝夕而涨退。家居如果面水,主人随时可以观察水势的涨跌,这其实是出于自我保护的一种居家意识,如果水在背后,洪水一来,这是很危险的。三是美丽,面前是青绿河水(当然包括海水)性情自然舒畅。
易学风水与和谐、诚信理论的接轨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在《侠客行》中提到诚信的份量。中国是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诚信一向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美德,“人无信而不立”。几千年前,孔子就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诚信思想在《易经》中表述为“孚”。《易经》有 4 0多处提到“孚”,还有专门谈孚的《中孚卦》,“信及豚鱼”是《易经》对孚信的经典性解释。
       易经中(准确地说是《易传》)写道:“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这一句意思是,有诚信于心,无需要问吉凶,不需要别人来帮忙改变命运,只要有诚于心,必然得到的回报。“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这一句原指只要是刮风的天气,那江豚便准时浮现在江面上,南风则口朝南,北风则口朝北,从来如此。潘光训大师说:“其实江豚这一现象,只是动物的生活习惯,但后人泛指‘人只要讲诚信,万事大吉’。”
       纵观各种理论对《易经》中诚信的小注释,显然都过于勉强,各家提到的诚信均是出于《易传》中的内容,《易传》只是《易经》的后一部分,他的产生时间与《周易》不同,产生于《周易》后代,《周易》约产生于公元前 1105 年前,《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产生于公元前 479 年之后,其学说成于孔子后学之手,由诸多学者共同加工而成,当时学术流派较少,能流行下来的只有儒家、道家、法家仅有的几个流派,后人把《易
经》称作为儒家经典,其实也并不科学。起码《易经》上部分《周易》与儒家无关,看起来更偏于道家。如果作过多解释,或许偏离《易经》的本意。
       《易经风水学》理论中,其内容包括:观天、辨质、察形、乘气、方位、定位、择时、施工、循礼、积德十项。而把“积德”放在最后一项,表明风水的所有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积德。在易经风水学理论中,“积德”除了宗教色彩很浓的求福而做好事求回报外,更指人们平时言行必须“德行善”,孝道、有礼、感恩、诚信、舍与、救助、捐赠等都是积德的行为。
       其实易经风水学理论中,用阴阳平衡论来解说安居乐业,所追求的是利用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创造出适合人们居住的处所,营造出祥和安康的社会环境。
       守信、诚信才能让社会达到阴阳平衡,才能让社会和谐。失信,也就破坏了和谐的社会秩序。在经济飞速发达的今天,我们更要用诚信的尺度来要求自己,规划社会,以保证我们和谐的社会的秩序得以顺利运营。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诚信中国”,这既是中华儿女共同追求的理想,同时也是古人质朴愿望。
 
 
本刊总顾问鹏程提醒大家,在追求易经风水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要做好预防准备。现在社会上很多风水大师都打着吓人的名头四处行骗,比如中华风水某某会、中国易经某某会,中华易学风水某某会、世界风水某某会,国际易经某某会,等等,在国内都是非法机构,由于国内管理比较规范,个人和企业是不可能注册带“中国”、 “中华”、 “国际”、 “世界”的商号。有人就到国外、香港、台湾、澳门等国家或地区注册成立能带“中华”等字号的商业机构。根据自 2011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的《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境外任何组织均不能在国内从事其业务活动,但可以设立常驻代表机构。《条例》第二条规定:“代表机构不具有法人资格”。 第五条规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及其授权的地方工商行政管理局是代表机构的登记和管理机关”。也就是说,任何境外机构要想在境内开展工作,必须成立代表处,要在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代表处的工商登记。第十三条规定:“代表机构不得从事营利性活动”。第三十五条规定:“未经登记,擅自设立代表机构或者从事代表机构业务活动的,由登记机关责令停止活动,并处以 5万元以上 50 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要想知道冠名“中国”、“中华”、“国际”、“世界”以什么研究会、学会、协会的机构的合法性是很简单的,只要到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或登陆其官方网站 http://st.chinanpo.gov.cn/ 就可以查询,如果冠名广东字头的,可以到广东省社会组织管理局及其 http://w w w .
gdnpo.gov.cn/,网站查询。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